政协第十三届山西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幕******
中新网太原1月12日电 (记者 李庭耀)1月1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山西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太原开幕,山西正式进入两会时间。
开幕会上,山西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第一次全体会议执行主席李正印代表政协第十二届山西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报告过去五年工作,提出今后工作建议。
报告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工作成绩:聚焦高举旗帜、维护核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政协事业;聚焦转型综改、全面小康,倾力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聚焦民之关切、群众福祉,用情用力促进民生改善与社会治理;聚焦完善机制、提质增效,大力推进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聚焦增进共识、团结奋斗,广泛汇聚致力改革发展、民族复兴的奋进力量;聚焦能力提升、作风改进,持续加强政协委员和政协干部两支队伍建设。
报告指出,过去五年,山西省政协组织开展重要协商活动110次、报送建议报告100件,山西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批示73件。政协重要协商成果转化落实纳入省“13710”督办系统,委员的合理化建议转化为推进工作、促进发展的实际举措。
五年来,山西省政协把提案作为反映民意的重要途径,征集提案5677件、立案办复4838件,省领导领办、督办重点提案402件。发挥政协社情民意信息“直通车”作用,收集社情民意信息6万余篇,报送全国政协、山西省委、省政府5000余篇,全国政协采用600余篇,各级领导同志批办和有关部门反馈300余件,助力解决群众烦心事、操心事。该省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持续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报告对今后工作提出五个“进一步”的建议: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献智出力;进一步发挥政协统战组织功能,汇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进一步提高政协专门协商机构效能,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进一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完)
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取得开创性进展******
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昨天(11日)表示,自然资源部组建五年来,我国自然资源调查取得一批新成果、生态保护修复取得开创性进展。
自然资源部表示,五年来,全国共完成1885个县1:5万地质灾害调查、186万平方公里隐患综合遥感识别、12961处工程治理,因地质灾害死亡失踪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明显下降。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全面完成,它是我国进入新时代后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和自然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统一的底图底数。
此外,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取得开创性进展,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的近三分之一;编制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在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统筹布局9个重大工程、47项重点任务。
五年来,国家共实施44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已完成修复面积达3.5万平方公里;整治修复海岸线1100公里、滨海湿地42万亩。
2023年要夯实粮食能源资源安全基础
自然资源部负责人表示,2023年要夯实粮食、能源资源安全基础,严守安全底线,提高安全发展能力。
自然资源部表示,特别要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坚持良田粮用大原则,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全面落实党政同责,健全奖惩机制。
此外,自然资源部明确继续加强基础地质调查,深化矿产资源国情调查,推进未利用矿区资源调查评价,组织实施战略性矿产国内找矿行动,推动实施矿产地战略储备工程,提高矿产资源国内供给储备保障能力。
自然资源部还改革土地利用计划配置方式,实行“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统筹安排新增和存量建设用地,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五年下降21.51%。
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水平 守住生态安全边界
对于如何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自然资源部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水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自然资源部表示,继续优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方式,规范重大项目用地清单,以国土空间规划和真实有效的项目落地作为配置土地计划的依据。研究制定科学合理围填海管控规则,保障国家重大项目及行业、民生用海用岛。
自然资源部明确,继续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健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推动实施全国陆海生态系统本底状况调查、变化监测、风险预警。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